孩子总是买买买?运用“灯式思维”,合理拒绝孩子又不伤自尊心

楼下孩子们拿着各自的玩具在一起玩。

其中一个孩子看到另一个孩子的遥控车会发出声音,很是羡慕,于是跑过去拽着妈妈说:“我也要这样的玩具!”

妈妈说:“不行,不是刚给你买了飞机吗?家里也有很多小汽车呢。”

孩子一听就不乐意了,坐在地上哭了起来。

我们经常会遇到孩子要玩具或者要东西的情况,直接拒绝,孩子就会哭闹;不拒绝,就要买,一方面经济能力有限,又担心孩子养成“见什么要什么”的习惯,真的是左右为难。

这也是我们经常跟孩子产生冲突的地方。孩子要买买买,我们不可能全部满足,但是拒绝不当,又会给孩子带来心理影响,到底该怎么做呢?


这两天听吴伯凡老师的课,了解到“灯式思维”这个概念,顿时给了我启发,如果我们把“灯式思维”这一概念运用到孩子的物质需求方面,既能合理拒绝孩子的物质需求,又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01
什么是“灯式思维”
吴伯凡老师在《认知方法论》中总结出了灯式思维的概念。即我们在黑暗中,点燃一盏灯,这盏灯只能照亮很少的一部分环境,但这不是环境的全部。如果我们有灯式思维,我们就会提着灯,不断往前走,从而获得更多的信息,然后做出更加全面的判断和行动。

换句话来说,灯式思维是一个动态的、渐进式的过程,凭借有限的信息和资源,一点点的摸索,迭代,最终获得一种解决问题的途径。

那么,如果用灯式思维来解决孩子的需求,就是在拒绝孩子时,给孩子传递一种信念,我现在没有钱,帮你实现不了,但绝不是因为你不配得到它,然后把孩子想要的东西作为一盏灯在其心头点亮,鼓励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它。


灯式思维强调的是给予孩子希望,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取决于父母的心态,跟经济能力关系不大。

02
“灯式思维”的意义
1、从性格方面,拥有灯式思维的人,培养出的是乐观的孩子。

拥有灯式思维的人,传递给孩子的更多的是一种乐观的心态,即使现在我拥有的只是灯下一小块被照亮的地方,但这不是我的全部,通过我的努力,依然可以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佐贺的超级阿嬷》里讲述了日本喜剧泰斗昭广外婆的故事。

外婆曾经被媒体称为“日本最穷的外婆”,除了养育他,同时还要养育其他7个孩子,日子过的非常困难。

外婆会跟他们谈论贫穷,但是从来不在他们面前哭穷,她总是会想尽一切办法获得食物。

外婆走路时会在腰间绑一一根绳子,绳子的另一头系着一块磁铁,她用磁铁吸到的铁钉或铁块去换食物;还会在家门前的护城河中摆一些棍棒来拦截河上游的小商贩丢弃的农产品。

每次捡到食物时,她都会得意地说:“这是咱家的超级市场,不仅免费,还送货上门。”

当他被选为学校棒球队长时,外婆却拿出全部积蓄,给他买了一双最贵的棒球鞋。外婆说:”队长就要穿最好的鞋子。“

多年以后再回想起来,他说:“外婆乐观开朗的性格,对待贫穷的态度,深深地影响了我。”

她贫穷到无立锥之地,内心却亮着一盏永不泯灭的灯,给孩子们幼小的心灵注入了光芒。在外婆乐观精神的引导下,他辗转各地学艺、演出,不放弃自己想要的人生,最终成为名满天下的喜剧泰斗,不仅改变了贫穷的生活,还收获到自己想要的一切。

2、从思维方面,拥有灯式思维的人,培养出的是成长型思维的孩子。

父母的思维方式不仅决定着自己的心态和命运,还影响着孩子的未来。在一个家庭中,孩子所继承的最重要的财富就是思维方式。


《富爸爸穷爸爸》里的富爸爸便是灯式思维的代表。

遇到问题时,他总是会对孩子说:“我是富人,富人不会这么做”;“风险控制之内,就大胆去投资”;“我必须富有,因为我有孩子”;“金钱就是力量”;“我怎样才能付得起”。

他教育孩子时,会更多地鼓励孩子做出尝试、勇敢试错,还通过带孩子旅行、读书、投资、参加有组织的活动,来帮助孩子增长见识、扩展视野。

他还会引导孩子,怎样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为自己服务,教他们代表自己的利益去争取目标,鼓励孩子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并通过提问的方式帮孩子解决问题,而不是直接给出指令。

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会认为凭借自己后天的努力可以战胜生活中的任何困难,只要用正确的方式,只要不断的努力,就可以摆脱目前的困境,摆脱贫穷,从而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这也是成长性思维的核心所在。

穷人与富人的真正差异,不在于财富多少,而在于心态和思维方式。

父母的思维方式,真的会在潜移默化中框定孩子的思维高度。拥有灯式思维的父母,培养出的是具有成长型思维的孩子。

3、从人格方面,拥有灯式思维的人,培养出的是高自尊水平的孩子。

当孩子开口提要求时,父母的回答方式很重要,不同的回答方式,对孩子有着不同的影响。

平时,孩子提出要买玩具,我们总是喜欢站在对错的角度去评判是否合理,讲一堆理由证明孩子不应该被提这个要求,甚至自欺欺人地说拒绝孩子也是为了孩子好。例如,买了一堆玩具,怎么还要买?你这样是不对的,或者不懂事;都已经吃过那么多糖了,再吃牙齿就会坏掉等等,我们总是站在成人的角度去否定孩子的需求,难道要求买玩具就是不懂事吗?多吃一块糖牙齿就会坏掉吗?

孩子需要什么,就是需要什么,这个需要可能在父母眼里根本不必要,但在孩子心里,那就是他想要的。无论父母买或不买,都请尊重孩子的欲望。


我们一直在讨论孩子到底该穷养还是富养,真正被富养的孩子,他们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对物质无限要求,相反,他们呈现出的是一种平和而从容的状态,对物质生活的追求并不过分,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既能享受高端生活,也能放下优越去街边打工,从内心散发出的那份笃定与自信,跟从小被拒绝的孩子形成了鲜明对比。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类在一个需求层次上得到满足后,自然会向高层次进阶,其实,孩子心里想要的只不过是那份“被允许”、“被爱”的安全感,当这份感觉被满足,孩子并不会沉溺于“越满足、越贪婪、越疯狂要求”的现象。

记得网上曾有一句话,父母满足孩子要求的过程,其实就是发糖的过程,就是给孩子安全感的过程,就是在表达爱的过程。当孩子问你要一颗糖,你给了五颗,其中一颗糖是在满足孩子的需求,其他四颗都在向孩子说“我爱你”。

其实,孩子们想要的不是物质上的富足,而是精神上的共鸣。

因此,拥有灯式思维的父母,无论贫富,向孩子传递的都是:你的欲求很美好,你值得拥有一切最好的东西。

被父母深深允许过的孩子都拥有一份高自尊水平,成年后会勇于探索,尽情扩展人生体验,并深信我值得拥有世上最好的一切,从而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出丰盈的人生。

03
如何把“灯式思维”运用到家庭教育中
1、诚实回应孩子的需求,不熄灭孩子心中的“灯”。

很多父母拒绝孩子的需求,是担心孩子花钱大手大脚,养成攀比的习惯;担心孩子不懂父母赚钱的辛苦和不易;担心被孩子瞧不起,不愿承认自己经济能力有限,所以就转而寻找各种理由评判孩子的欲望,从而让孩子陷自责、自卑和不配得的匮乏感中,同时,也熄灭了孩子心中的“灯”。

所以,我们会经常看到这样的场面:

在商场里,一个孩子想要玩具,妈妈说:“我们家都快还不起房贷了,你还天天要玩具,你懂点事好吗……”

在饭店里,爸爸对孩子说:“我们只能点普通的饭菜,为了供你读书,你知道我们赚钱有多辛苦吗……”

在服装店,妈妈对女儿说:“试什么试?那么贵的衣服,不要跟人家比,人家什么条件,我们什么条件,比不起……”

知乎上有一个话题:在父母哭穷中长大的孩子,后来变得怎样了?

其中一个高赞回答是:热衷于买便宜货;热衷于购买物质,而非购买体验;不敢进行风险投资。

精神分析心理学认为,童年的亲子关系会内化为孩子的内在关系模式,从而决定孩子一生的性格和命运。

换句话说,父母就好比程序员,如果在孩子的童年就把匮乏和沉重写入孩子的潜意识中,匮乏感就会追随孩子一生,逐渐凝固成内心的黑洞,这样长大的孩子要么欲壑难填,极度追求物质享受,但精神匮乏;要么不相信自己配得上更好的,即使赚钱也无法轻松享受,给自己花钱就会感到愧疚……

所以,当面对孩子的需求时,我们可以诚实回应孩子的需求,有能力,也愿意满足,就轻松愉快地买给孩子;没有能力或者是不能满足,那就实话实说:“对不起,我暂时没有能力买给你,但是你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

诚实地面对孩子的需求,不熄灭孩子心中的“灯”,即使孩子得不到满足,也会知道那是父母的问题,而不是自己不配得,将来依然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过上丰盈而富足的生活。

2、区分“想要”和“需要”,让孩子自己提灯前行。

面对玩具的诱惑时,孩子眼里只有这个玩具,脑子里面根本没有其他选项,但是我们明白,不可能孩子所有的要求都满足,我们要教会孩子取舍,也就是让孩子学会区分“想要”和“需要”。

第一步:区分“想要”和“需要”。

在逛超市时,我们买大米时,可以说:“我们需要买大米用来做饭,如果没有饭,就会饿肚子。”然后拿起孩子喜欢吃的零食,说:“这是口感美味的零食,是我们想要的东西,但是如果没有零食,我们也不会没有饭吃。”

通过经常练习,孩子会渐渐区分出哪些是想要的,哪些是需要的,当“需要”和“想要”有冲突时,那么就要优先选择“需要”。

当然,判断标准没有统一答案,每个家庭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设置。重要的是,有了这个模型的帮助,能够训练孩子的思维方式,帮助他们分辨自己的欲望,从而学会运用理性判断进行购买决策。

另外,父母想要拒绝孩子的某些购买要求时,也可以借助这个模型给孩子一个令人信服的解释,而不只是命令孩子说“不能买”。

第二步:对于“想要”的,需要孩子自己提灯前行。

我们不可能只满足孩子的基本需要,对于孩子想要的东西忽略不管,这样,孩子的生活将变得没有任何乐趣可言,我们还要鼓励孩子勇于追求自己想要的。

应采儿对Jasper的金钱教育就是运用了灯式思维。

Jasper想要买一架钢琴,她没有答应孩子马上去买,而是告诉他,“你想要的东西很贵,但是你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

由此,拥有一架钢琴就成为了Jasper心里的一盏灯,而他需要提着自己的灯去努力,于是,他开始每天到老师家里认真地练琴,看到Jasper的努力,应采儿最终将钢琴作为礼物送给了他。

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的东西,会非常珍惜,那种体验也非常充实和快乐,也会给孩子以后的人生走向丰盈奠定基础。

3、遇到困难,把灯点亮,让孩子放飞梦想。

儿童心理学研究者严凯说:父母对孩子无条件的爱,不是给予无条件的物质生活享受,而是在孩子的每个时刻,可以支持他做自己认为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

《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爆红把导演饺子推到了幕前,随着对他更多的了解,我们得知他也曾是个穷困潦倒的少年,是因为父母的支持才成就了现在的饺子。

饺子为了自己的梦想,工作了一年就辞职在家,专注于个人作品的创作。当时父亲已经去世,整个家庭的收入仅仅是母亲的退休工资1000多块钱。

但母亲非常支持饺子的梦想,在饺子辞职后,母亲没有丝毫抱怨,她坚信,儿子只不过是重头再来,她用所有的积蓄和自己的退休金来“养活”饺子和他的梦想。

如果换做其他父母,可能早就浇灭了儿子的“梦想”,何况是在条件困难的情况下坚持三年,可是,饺子的妈妈却用自己的努力把他梦想的灯点亮了。

据饺子回忆说:那段时间,衣服基本没有买过新的;经常去超市买特价食品,在条件如此拮据的情况下,母亲还专门为他配置了一台不错的电脑,让他全力放飞梦想。

正是因为有了母亲的支持,饺子才没有后顾之忧,才能全身心投入到自己的梦想当中。

贫穷不可怕,怕的是心穷。身穷是来自物质的匮乏,而心穷则来自灵魂的贫瘠。

孩子内心是贫瘠还是富足,是由父母对待生活的态度决定的,遇到暂时的困境,拥有灯式思维的父母,则更加坚定,帮孩子把灯点亮,给孩子敢于挑战的勇气和底气,让孩子绽放属于自己的光芒。

结语:
当孩子想要某件东西时,与其说:“太贵了,咱家买不起”,不如告诉孩子,咱们每个月都有预算,下个月给你买;或者说等你过生日妈妈送给你作为礼物,让这件东西变成一个期待;还可以告诉孩子,你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

家庭教育从来都与贫富没有关系,我们教育孩子,不是为了让他背上沉重的家庭负担,而是应当教会他如何努力得到自己想要的。

很多时候,金钱未必能护孩子一世周全,但父母从小培养孩子思考问题的角度和面对困难时的思维方式,却会跟随孩子一生。

这个时代,最好的教育,不是灌溉,而是点燃,需要的是一盏灯点亮另一盏灯,一个灵魂唤起另一个灵魂。

相关推荐

陪孩子成长,父母也必须成长

“我儿子不爱学习,该让他看什么书?”“我女儿自律性差,应该读什么书?”“我儿子做事缺乏耐心,我怎样教育他?”“我女儿脾气暴躁,我该怎样应对?” 经常有家长问这些问题,根据这些问题,总结出三个规律: 1、在家长 ...

告诉孩子:习惯的差距就是成绩的差距!

一个让很多家长都头疼的问题又重新回到视野里了——为什么孩子成绩还是不理想?为什么孩子恨不得24小时都学习,成绩还是上不来? 为什么成绩总是上不去???有没有想过,或许是习惯的问题。 如果孩子没有尊重老师 ...